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大学、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文学名家进校园暨《印象清明》新书研讨活动”于4月1日在贵州大学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的文学名家、评论家、出版界代表走进高校,与青年学子共话传统节日文化,深入探讨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次活动是“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举措。活动围绕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表达,深入推进“节日+文学+校园”的融合探索。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表示,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价值,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我们以书为本,以文为友,让文学名家走进校园,让经典智慧浸润青年的心灵。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够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文化热情,让青年学者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对话中启迪思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创造性转化中薪火相传。”
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向在场读者介绍:《印象清明》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文化记忆的回望与再发现。作为“印象”系列的第四部作品,该系列计划出版七部,持续以文学方式唤醒节日背后的精神力量。他表示,节日不仅是仪式,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每位写作者都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者。出版集团将持续深耕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作,以更高质量的图书回应时代需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活动现场举行了《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新书揭幕仪式。这本由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主编,集结全国25位文学大家的“文化答卷”,以文学的笔触丈量节气的温度,用文化的思辨照亮时代的节拍。近年来,贵州出版集团全力支持并倾力打造的《印象春节》《印象中秋》《印象重阳》等传统文化的优秀书籍陆续出版,2025清明将至,《印象清明》也正式面世。此系列书籍的出版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文学奖得主雷平阳、胡学文,骏马奖获得者包倬、肖勤,评论家张艳梅等嘉宾在现场展开分享,从节日精神、文学表达、写作体会等角度展开深入交流。雷平阳表示,“清明”二字本身就充满生机与诗意,它既连接着生命的感悟,也承载着对逝者的追思,是一年之中最适合思考“生与死”的节点。他认为:清明是最值得写、也最容易写出深度的节日之一。评论家张艳梅则谈到,AI无法复制人类对生命生病、死亡、悲伤这些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文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是情感的承载体,正因为这些不完整,《印象清明》这样的作品才拥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通过视频连线,未能到场的徐则臣、王国平、刘建东、龙一等文学名家也参与了线上研讨。作家,《人民文学》主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近日央视热播剧《北上》编剧徐则臣表示,《印象清明》的出版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的保存行动。《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王国平则认为,“印象”系列最可贵之处在于以个体的视角重新打开传统节日的精神通道,让文学回归日常、回归情感,使节日不止于形式,更能引发关于文化认同和生命经验的真实共鸣。他说:这样的写作,是对中华文化“细水长流”的最好表达。
活动现场读者互动环节,贵州大学学生代表畅谈阅读感受,表达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
贵州出版集团还向贵州大学赠送“印象”系列图书,助力书香校园建设。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此次活动,广大青年学子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感悟节日底蕴,在与文学对话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在理解与思辨中汲取精神滋养。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