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华为ICT大赛2024-2025全球总决赛上,来自贵州大学的张丁文、吴鑫凯和朱伊丽团队获得实践赛昇腾AI赛道一等奖,成为该赛历史上贵州团队的最好成绩。
左起张丁文、朱伊丽、申国伟(指导教师)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为何能站在全球总决赛的颁奖台上?近日,记者走进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试图揭开这个团队的神秘面纱。
时间拨回一个月前。5月21日的深圳,三人经过省赛、全国赛的比拼脱颖而出,将与来自其它顶尖队伍在深圳即将展开巅峰对决。
作为华为公司打造的面向全球高校的年度ICT赛事,本届赛事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2000余所院校的21万名师生参与,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三人参加的昇腾AI赛道,采用全英文竞赛环境,选手要在8小时内,完成实操任务。
信任与互补成为最坚固的“防火墙”
在总决赛的现场,张丁文、吴鑫凯和朱伊丽才开始操作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拦路虎——开发板不能联网。
“我先发现网络有问题。”负责模型搭建训练的张丁文觉得,网络不是太大问题,经过三人短暂协商,他专注分值比较高的Bert模型搭建,“网络问题由吴鑫凯和朱伊丽来解决。”
“我的电脑能联网但打不开实验环境,朱伊丽的电脑能打开环境却连不上网。”负责模型情感分类微调吴鑫凯回忆当时的困境。
棘手的网络问题并没有打乱团队的节奏,三人按照分工,紧张忙碌着自己手上的任务,在朱伊丽完成Tinyllama加载与推理,以及模型迁移与部署的部分工作后,距离比赛结束仅剩一个多小时。
在整理完比赛截图之后,三人花了近40分钟再次尝试了USB、网口、Wi-Fi多种连接方式,以及换开发板,甚至创新地提出“接力方案”:先用吴鑫凯的电脑下载资源,再转移到朱伊丽的环境运行,多种尝试始终未能奏效。
贵州大学学生团队比赛中(左起朱伊丽、吴鑫凯和张丁文)
最后20分钟,三人相视一眼,迅速达成共识:“将能做的部分做到极致。”,他们果断放弃联网,把最后的时间用于完善前四题的答案。当最终成绩揭晓,这块“倔强”的开发板让他们痛失一些分数,但团队仍以高完成度锁定全球一等奖。“我觉得纵使是点子有点差,但只要自己够强,也能够力挽狂澜。”谈到比赛的插曲,张丁文对团队的表现很满意。
此次“硬仗”的获胜离不开高效的团队协作。其实早在国家赛后,他们就复盘过,知道紧密协作的重要。备战全球赛时,三人寝室分散,线下集中耗时费力。张丁文展现了技术人的灵活思维,他利用技术,将关键设备开发板映射到公网,使吴鑫凯和朱伊丽在各自寝室也能远程接入、并行工作。这种突破物理限制的“云端备战”,成了他们高效准备的秘密武器。
参加中国区贵州省赛
这份默契延续到全球总决赛的战场。当赛题发下,张丁文快速扫描后,依据题目难度和个人专长清晰分工,自己攻坚最核心也最艰难的模型搭建与训练,吴鑫凯负责模型情感分类微调,朱伊丽则主攻后续模型迁移与部署。
“我们的分工确保了各自任务互不影响。”朱伊丽对此高度认同。比赛过程中,当吴鑫凯在模型微调时遇到算法难题,擅长算法理论与实践的张丁文立刻支援,当开发板突发状况,三人又迅速聚拢,共同尝试了所有已知解决方案。无需过多言语,信任与互补是这支年轻队伍最坚固的“防火墙”。
兴趣与热爱成为在“数字海洋”中乘风的船帆
除了团队协作,比赛中他们个人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实践能力则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石,这些素质的养成离不开三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热爱。
张丁文的启蒙从表哥家一台简陋的电脑开始,“第一次用电脑感觉很神奇,可以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还能玩游戏。”对网络世界向往的他,此后坚定选择了计算机专业,“高考结束之后,我所有的志愿全部填计算机类的专业。”
“小时候爱打游戏,想着以后能做游戏。看电视剧里黑客敲键盘的样子,觉得特别酷。”这份朴素的向往,将吴鑫凯引向了代码的世界。高考填报志愿时,他评估分数后锁定了热门且有前景的计算机专业。
朱伊丽的道路最为曲折。高中时信息课优异的成绩让她对计算机萌生兴趣,高考志愿表上大部分填报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她被录取到填写志愿里仅占5%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汉语言专业学习一年后,她意识到自己还是更适合计算机专业学习。大二时,她毅然申请转回计算机专业,虽然多花了一年时间,却坚定地踏上了心之所向的路,“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路。”
三人在探讨AI相关问题
课堂之外,三位年轻人积极拓宽着技术的边界,在AI的星辰大海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从《赛博朋克2077》中初识AI技术,到ChatGPT横空出世后主动尝试,再到对Midjourney文生图模型的惊讶,张丁文真切触摸到了科幻照进现实的震撼。“AI不仅能扫地,更能创作文字、绘画,甚至可能改变生产方式。”技术背后的巨大可能让他着迷,他主动叩开学校实验室的大门,投身AI研究。
在导师带领下,张丁文深入知识图谱领域,探索如何利用图谱结构预测未知连接。之后他更敏锐地将大语言模型引入司法领域,通过外部法律条文数据库约束模型生成的法条符合规范,引入真实案例库提供量刑参考,有效解决了大模型在智慧司法中“胡编法条”和“刑期离谱”两大痛点。
吴鑫凯的探索更具现实关怀。他参与“小分子预测”课题,利用AI模型预测分子性质,目标直指为药物研发降本增效。“如果能提前用AI预测分子特性,就能为后续实验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这项成果已转化为学术论文。
朱伊丽曾聚焦于“AI生成文本检测”技术,“AI能快速给出全面答案,但也让人失去了深入探索的过程,可能会越用越‘笨’。”这也引发她对AI技术双刃剑的思考。虽然最终转向比赛实践,这段经历让她对技术伦理有了更深体悟。
在探索中寻找青春的答案
当被问及何为青春,三位年轻人给出了不同的注脚。
“青春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张丁文不假思索,“只要还有动力、时间和身体,就勇敢去尝试。”他的行动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从游戏中发现兴趣,在实验室里验证可能,对未来AI(人工智能)发展充满热忱与想象。
参赛中的张丁文
吴鑫凯的回答流露着务实者的思考:“我更关心主流方向,尽量朝那里走。”他坦言自己更关注如何快速拿到好结果,这是压力下的现实选择,却也蕴含着突破自我的期待。
生活中的吴鑫凯
朱伊丽的答案则带着一路走来的沉淀与开放:“青春就是问心无愧的努力,虽然常被现实裹挟。”从汉语言到计算机的“弯路”,从焦虑绩点到找到节奏,她逐渐学会与压力共处。对于未来,她还是希望“能够为我的坚持去努力去付出。”
生活中的朱伊丽
在华为ICT大赛的全球舞台上,一块不能联网的开发板未能阻挡贵州大学三位学子前进的脚步。他们的青春没有“金手指”,却凭借扎实的代码功底、灵活的协作策略和对技术最本真的热情,在突发情景中硬核突围。
他们的故事印证着,青春最美的风采,或许不是永远顺风顺水,而在于风暴来袭时,依然能稳住船舵,用一行行扎实的代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闯出自己的航道;在于迎上这个被算法加速的时代,以热爱为引擎,在浩瀚的数字宇宙中,锚定那颗属于自己的星辰踏浪前行。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