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挖掘学科红色资源 培养拔尖创新工程人才

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0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扎根黔地,汲取“三线精神”创业奋进力量,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红色基因融入育人体系,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五育并举赋能、科研助力振兴、东西协同育人的发展新生态,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党建引领 培根铸魂育人才

学院党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双引”工作制度,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带领教师党员将家国情怀、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等融入课程教学,提高立德树人实效。组织学生实践队开展寻访三线企业、访谈三线建设者等活动,感悟“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创业精神。开设“工匠讲堂”,邀请“大国工匠”姜涛、陶安等分享“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奋斗故事。“三线精神”指引师生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奋进之力,涌现出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系全国样板支部”1个。

五育并举 合力育人强创新

学院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将“三线精神”转化为创新动能。通过建设校内课堂、竞赛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等教育场域,实施博学计划、卓越计划、自强计划,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整合产学研资源,与航天十院、中航重机等头部企业共建多个实践基地。建立数字化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形成过程性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链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相继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第三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培养质量与国际标准的同质对接。近5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升,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60余项,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超过30%,约60%的优秀毕业生服务于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践行报国之志。

科研攻关 服务黔地助振兴

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深悟“三线精神”,助力贵州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建设。学院以“扎根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发挥集智攻关优势,以“机械工程+智能化”为学科基础,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高端能矿装备、山地智能农机、新能源与智能汽车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助力贵州经济发展。学院教师团队积极参与FAST馈源拆装作业机器人研发,大幅提高了馈源拆装维护效率,降低作业风险;研发的气膜孔高效加工技术服务于压气机叶片制造,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参与研发的全地形运载平台的模块化和智能化技术,服务于南极科考等重大工程;组建山地农机专班,研发小型农机具30余台(套),示范机械化种植3万多亩,惠及4.2万余人。

“组团式”帮扶 东西协同开新局

2024年,学院机械工程学科入选贵州省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重点学科,学院在推进“组团式”帮扶的实践中传承“三线精神”,为新时代教育领域团结协作、东西协同育人探索新路。通过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山海协作”,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山海联合”攀登、师生匠心成长、产教融合建设、实践育人共进五大工程。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1名专家组成帮扶团队,紧密对接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战略需求,构建“学科共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的全链条协作体系,力争在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能矿装备、关键基础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贵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从“三线建设”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从“制造”到“智造”,学院从“三线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数字浪潮中重塑教育生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经”——让高端装备制造人才在黔贵大地破土成林,打造高素质工程人才“蓄水池”,使西部腹地蝶变为工程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