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松桃:“农耘逐梦”小分队与苗乡共赴振兴之约

发布时间:2025-07-29浏览次数:10

7月19日夜晚,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村寨被热闹氛围包裹,“吃贵州晚饭,看松桃村晚”鲜活场景,成为苗乡大地上一幅生动的振兴画卷。这场由长坪村与瓦溪村联袂呈现的“村晚PK”,因贵州大学“农耘逐梦”松桃小分队的参与而更具深意——作为贵州大学“博士村长”项目的实践力量,这支以研究生为主导、涵盖本科生的队伍,正以青春之名扎根松桃,而这场村晚,恰是他们与苗乡百姓共赴振兴之约的真实写照,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微观缩影。

苗服绣千年,苗迪跃新潮:文化根脉焕发时代活力

“村晚”的舞台上,每一个环节都折射出乡土活力与时代气息的交融。身着瑰丽苗服的村民自信登台,传统纹样在聚光灯下流淌着千年的文化密码与民族智慧。一针一线绣出的华服,不仅是美的展示,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与传承

IMG_256贵州松桃:“农耘逐梦”小分队与苗乡共赴振兴之约。

“蹦苗迪”环节将古老韵律与现代节拍巧妙融合,动感的节奏中,跳出的是乡村挣脱刻板印象的活力。这背后,是乡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更是年轻一代用新方式激活乡土生活的尝试,村民们欢快起舞,传统与现代在此刻激情碰撞又和谐共生,鲜活地展现了苗乡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与无限创新可能。

特产丰饶连情谊,科技星火耀乡土

特产展示摊位前,玉米的饱满、葡萄的清甜、梨子的香脆,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松桃这片土地的丰饶与产业发展的坚实步伐。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土地的深情与农民的汗水,更是当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寻求致富之路的直观体现。长坪村村民自发将这份丰收的喜悦——新鲜的玉米、葡萄、梨子以及情意暖暖的粽子,分享给“农耘逐梦”小分队的师生。这朴实的馈赠,远非简单的食物传递。它沉甸甸的分量,是苗乡乡亲对知识力量的真诚礼敬,是对这群扎根乡土、服务乡村的学子的最高认可,更是城乡之间情感交融、心手相连、携手共赴振兴之路的生动注脚。

IMG_257贵州松桃:“农耘逐梦”小分队与苗乡共赴振兴之约。

机器人跳舞拉票的环节,更是科技与乡土碰撞出的奇妙火花。当智能机器人随着音乐舞动,台下村民的欢呼声浪此起彼伏,孩子们更是围在台前好奇打量。这台小小的机器人,不仅是村晚的“助燃剂”,还是“博士村长”项目“科技服务”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它向村民传递出一个信号:科技并非遥不可及的实验室产物,而是可以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

智慧之声话担当:“博士村长”赋能振兴路

思想的火花在村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深刻揭示了这场活动超越娱乐本身的价值内核。乌罗镇石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冯文卓的发言铿锵有力,他立足实践,深刻阐释了“博士村长”计划对于松桃乡村发展的战略意义。他指出乡村对人才的迫切期盼,也印证了该项目的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缺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将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思路与技术。“博士村长”们带来的,正是这种打破思维定式的“智力活水”——他们用农业专业知识解决种植难题,用管理理念规范合作社运营,用市场眼光挖掘乡村特色,让乡村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IMG_258贵州松桃:“农耘逐梦”小分队与苗乡共赴振兴之约。

贵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婧娥,作为“农耘逐梦”小分队的代表,她的发言则道出了全体队员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坚定信念。她表示实践队中的研究生们将发挥科研优势,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解决方案;本科生们将用青春活力走进农户,用新媒体技能帮助村民连接外部世界。

口号明志启新程:校地同心共盼安康

当“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贵州大学祝松桃百业兴旺,富饶安康”的口号从全体队员口中齐声喊出,这不仅是对贵州大学校训的践行,更是对松桃振兴的郑重承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校地双方情感共鸣、目标同向、携手奋进的郑重宣言。

IMG_259贵州松桃:“农耘逐梦”小分队与苗乡共赴振兴之约。

“松桃村晚”承载的意义与激发的能量,正如同播撒在沃土中的种子,孕育着无限生机。这场盛会,如同一面璀璨的明镜,清晰地映照乡村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沃土上的绚丽绽放与蓬勃活力。它证明,乡土文化并非尘封的遗产,而是激发内生动力、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宝贵资源。

“农耘逐梦”小分队正是这座桥梁上最活跃的践行者。他们以国家“博士村长”计划为重要依托,将青春的身影深深融入松桃发展的肌理。这场激情洋溢的“村晚”,所凝聚的文化认同、人才力量、科技信心与发展期盼,终将转化为松桃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信念与坚实步履,在黔东大地上奏响属于这个伟大新时代的最强音!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