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地质学家、教育家、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委丁道衡 以教救国的人民教师

发布时间:2025-09-16浏览次数:10

国立贵州大学办公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学识为炬,以育人为志,在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一线,默默滋养着国家的未来。地质学家、教育家丁道衡,正是这样一位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仍坚持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丁道衡,字仲良,1899年生于贵州平远(今织金县),出身书香门第,系清代名臣丁宝桢族孙。他早年随父游历多地,广泛涉猎传统经典与新学书刊,视野开阔。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当时就读于贵州省立模范中学的丁道衡深受感召,萌发了寻求强国之路的理想。

1926年,丁道衡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留校从事地史学与古生物学研究。次年,他参加中外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时近三年,行程近万公里,深入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进行地质调查与古生物研究,为中国西北地质学科的奠基作出重要贡献。此次考察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深化了他对祖国辽阔山河的认知与热爱。

1934年,丁道衡赴德深造,先后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马堡大学,师从知名学者。他以《古杯的更订》一文解决了国际古生物学界争议长达九十余年的难题,获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然而就在学术生涯蒸蒸日上之际,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

回国后,丁道衡先后任职于云南省建设厅、武汉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期间,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师资严重匮乏。他一人承担矿冶系多门专业课程,并负责行政、实验与野外实习工作。尽管身患高血压,他仍坚持带学生赴高山地区实习,甚至曾晕倒在海拔3500米的山野之中。在战火纷飞、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教育不息、精神不灭”。

在外多年的漂泊并没有使丁道衡淡忘家乡。1942年,丁道衡回到贵州,目睹家乡落后状况,立志以教育振兴桑梓。他应聘到新成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担任矿冶系主任、教授,并兼任文理学院院长。他积极倡议设立地质系并亲任系主任,提出“为学六要”——要专一、要好学、要有毅力、要谦虚、要有系统、要创作,以此勉励学生严谨治学、勤奋向上。

在注重抓学生教育的同时,丁道衡也没有放松学术科研,他率先开展中国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层中的铝矾土矿研究,推动资源勘探与利用。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全校师生中享有极高威望,被学生们誉为“教授之花”,被推选为国立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

除了致力于教学与科研,丁道衡更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初,他在重庆大学讲学时目睹“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深受震撼。返回贵阳后,他即以教授会主席身份向贵大师生介绍重庆三反运动情况,激励师生反抗国民党腐败统治。3月,他主持教授会决定罢教,并组织近千名师生徒步进入贵阳城区举行反饥饿游行,联合多校持续开展罢课罢教斗争。这些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恐慌,同年8月,丁道衡被以“鼓动学潮”和“宣传共产主义”罪名秘密逮捕。直至1949年10月24日,在社会各界与恩师翁文灏的营救下,他才得以保释出狱。

新中国成立后,丁道衡先后担任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委、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等职,继续投身地质教育与科研工作。1955年2月,他因病不幸逝世,年仅56岁。

丁道衡的一生,跨越了中国近代最动荡的岁月。他不仅是成就卓著的地质学家,更是坚守民族气节、以教救国的人民教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解放战争的激流里,他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以知识守护文明,以行动争取光明。他所倡导的“为学六要”,至今仍具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所展现的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亦成为后辈学人永续的精神资源。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