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之“书香浸润 典耀溪山”——“名家讲红楼,文化进校园”读书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尹梓熹 实习记者 曾兰乔 摄影/冯月成 梁硕 邓青)10月27日上午,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之“书香浸润 典耀溪山”——“名家讲红楼,文化进校园”读书活动在音乐学院实验剧场举行。校党委书记、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杨未,副校长陈艳波,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副主席,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井绪东,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吴电雷,国家一级演员、我校音乐学院教授张海玲出席活动。 

杨未导读《红楼梦》。她指出,《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杨未结合自己大学时期的论文《论宝钗的藏与露》,深入分析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对立,以及薛宝钗“藏与露”的处世哲学。她希望,学校领导干部要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的能力,学习正确处理义与利、权与名、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等重要关系。同学们要潜心读书、敏于求知,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并自觉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地联系起来,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联合起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

孙伟科围绕“《红楼梦》的诗词艺术和美学意蕴”进行介绍。他表示,《红楼梦》的诗词创作独具特色,服务于叙事需要,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有机融合,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古典名著的显著特征。他从美学层面阐释了作品蕴含的悲剧美、虚幻美和人性美,指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正在于其开放性的思考空间。

井绪东系统梳理了贵州红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贵州红学研究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1981—1985年,以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学会和承办全国学术讨论会为标志;第二个是2007年后,呈现研究队伍壮大、高校分会增多、学术活动活跃的特点,以中青年文学研究者为主、老中青结合的架构逐渐建立。

吴电雷聚焦“《红楼梦》中的戏剧叙事”,揭示戏曲元素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他指出,《红楼梦》巧妙化用《西厢记》等经典戏曲,如“宝黛共读西厢”场景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深化人物塑造。这部巨著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传统戏曲的滋养,其当代价值有待在文化创新和国际交流中进一步发掘。

活动中,八七版《红楼梦》林黛玉配音演员张海玲教授朗读红楼梦片段,文学院学生吟诵《红楼梦》经典诗词,音乐学院李亚希表演女子独舞《梦红楼》,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彰显吟诵、视听之美。活动还向与会专家颁发了“溪山悦读”领读人证书。

本次活动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文学院、音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承办。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处、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文学院、音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参加活动。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