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书院育人”示范教学观摩会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活动在贵州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贵州教育报记者 岳端)11月12日,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书院育人”示范教学观摩会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活动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全省的33所本科院校齐聚一堂,充分凝聚共识,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推动全省“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全省“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改革稳步推进

本次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范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贵州生动实践。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在开幕式上指出,“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本质是红色血脉与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二者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共同目标,以“理论引领+文化浸润”为功能互补,以马院的师资课程资源与书院的典籍实践平台为支撑,构建起“理论有温度、文化有深度”的育人网络。

ZZZ_1889.jpg

今年2月,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启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改革。李军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协同平台、强化统筹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贵州大学通过机制、课程、实践、生态四维协同,深化“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探索出了具有贵大特色的“贵大模式”。全省各高校结合学校特点创新实践路径,通过“必修+选修”方式全部开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营造沉浸式的全方位文化育人氛围。既破解了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困境,更让学生在“理性认知-感性体验-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中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贵大模式”打破壁垒

观摩活动现场,设置了主题展、教学成果展及文化体验等活动。师生们通过有奖问答互动、展出红色文创作品、写书法品读古典名句、表演茶艺古筝、身着古装演绎教学情景剧等方式,集中展示了贵州大学探索“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果。

“希望大家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产业……”示范教学现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侃以《新一轮科技革命看中国如何“领跑”》为主题,从时间和产业两个维度,用生动的案例、专业的知识,带来一堂生动、透彻的思政课。

“黄侃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更让我们对‘用文化滋养育人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份体悟,与贵州大学多年来践行的育人理念一脉相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在分享“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经验时说。

杨未介绍,贵州大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价值引领优势、中国文化书院的人文浸润特色、阳明学院的通识教育基础,启动“马院+书院”两轮驱动改革,通过机制、课程、实践、生态四维协同,推动三者深度融合,在落实“两个结合”要求中探索独具贵大特色的育人之路。

机制协同上,成立校级工作专班,构建“学校党委领导-专班推进-部门学院协同”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着力破解院系分割、资源分散的育人壁垒。

课程协同上,学校领导带头讲、听思政课,做强思政课程主渠道,打造与思政课程互补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跨学科教学模式,让价值塑造贯穿知识传授全过程。

实践协同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育人从“课堂灌输”走向“现场体悟”。

生态协同上,着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生态,让育人元素浸润校园每个角落。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是从根和魂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杨未说,学校开展的系列工作真正破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两张皮”的壁垒,实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ZZZ_2041.jpg

“这种上课方式,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大一学生杜昊蓬说,学校开设有《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溪山书房进行分享,以及古风社团、汉服走秀等文化活动,让他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观摩会现场,还为贵州大学“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研究中心揭牌。来自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的教师,现场展示《汲取思想伟力,赓续中华文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马院+书院”课程协同示范教学。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Baidu
map